委员名片
金勇,椒江民进会员椒江政协委员,政协先进工作者,政协文史专员,椒江区先进教师,椒江首届十佳班主任,台州教育作家协会会员,台州科普作家协会会员,椒江作家协会会员,椒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
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,葭沚老街的晨光里,一位百岁老人颤巍巍指向残破的台门:“这里走出过辛亥革命的亲历者,走出过保定军校的抗日英雄,他们是民族的脊梁。”这句话如重锤敲击着金勇的心灵,让他彻夜难眠——乡土是根,文化是魂,守护它们是时代赋予的使命。
深扎文脉:在乡土中寻摸历史的璀璨明珠
守护乡土文化,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为了厘清方通泰药店的百年脉络,他埋首故纸堆,翻阅三十余本泛黄的族谱与志书;老街的消逝,驱使他遍访耆老,以《葭沚老街地名》为消逝的故乡立碑;为完整记录“葭沚送大暑”的古老仪式,他连续数日在武圣庙蹲守,笔尖记下每一处细节,他也在记录中了悟:这些被称为“迷信”的老规矩,其实是先民写给自然的诗。
这些笨拙的坚守最终凝成硕果:参与编写的《椒江史话》与乡土教材《在水一方的葭沚》,让年轻一代触摸到脚下土地的温度——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先辈的智慧,每一条巷弄都回荡着历史的跫音。
文化若锁于高阁,终将蒙尘。他坚信:唯有让乡土文化“活”起来,才能流进人心。在政协青年夜校“乡土文化选修课”的讲台上,他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老街的肌理,用画笔留存即将消逝的古建风骨。当青年学生在《藏在葭沚老街深巷中的黄家里》中写下“斑驳的砖墙是岁月的皱纹,雕花的门楣是先人的诗行”,文明的薪火便从尘封的档案涌向鲜活的课堂,文脉在新时代突破了水泥森林。
传播之路需情怀亦需新声。在《椒江政协文化实践》中他疾呼深挖章安文化、推进文旅融合;随浙江卫视《跟着档案去旅行》溯寻葭沚前世今生,金勇在镜头前的每一次讲述,都是政协委员对文脉传承的深情托举。
守护与抗争:以敬畏之心抵御遗忘的洪流
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,“千村一面”的危机步步紧逼。葭沚老街改造启动之际,他背起相机展开抢救性拍摄,将消逝的光影封存于《周维祥先生事迹考》《翁家里建筑文化再思考》等口述史资料中。
守护乡土文化是场孤独的长跑,但这更需制度的有力支撑。在“椒江政协民生议事堂”,他呼吁“葭沚老街二期保留原貌”,努力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间寻找平衡点;通过提案推动“金鳌山宋韵文化带”“复建海门东山书院”从纸面推向现实,助力构建“椒江近现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谱系”——以敬畏之心为消逝的风景筑起最后防线。
教育者的使命在讲台,政协委员的担当在为民疾呼。2023年,由他执笔的《文润椒江打造椒江高品质文化圈的建议》被列为区重点提案,区委林书记批示:“重建老城应重点参考此意见”。如今,海门卫城文旅项目蓝图徐徐铺展,章安古郡遗址保护提上日程——这些恳切的呼声,终化作大地上的风景。
他足迹遍布椒江古村助力《台州古村印记》付梓;他于“政协垦荒青年夜校”甘作传递薪火的守夜人。位卑未敢忘忧国,纵使声音微弱,当千万细流汇入时代长河——便能以乡土文脉之炬火,照亮民族精神的浩荡征程。
文化守护是一场与遗忘的拔河,政协委员的双肩,一头担着模糊的过往,一头连着可期的未来。每一次俯拾历史陶片,都是在修补民族精神的基因链。
编辑:唐昱欣
一审:唐昱欣
二审:陈坚坚
三审:曹海兵
发布于:北京市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