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1日,吉隆坡的东盟外长会期间,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。据报道,黄英贤明确表示,澳大利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,绝不支持“台独”,并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,推动两国关系持续改善。这场会谈气氛友好,内容务实,传递出中澳关系回暖的清晰信号。
两天后,另一则消息引发关注。7月13日,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公开表态,澳方拒绝了美国要求其参与针对中国“假设性冲突”的提议。美国五角大楼近期向日本、澳大利亚等盟友施压,要求它们明确表态:若台海发生冲突,是否会军事介入。澳大利亚果断拒绝,这出人意料,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。
这些事件不是偶然,自2022年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以来,中澳关系开始逐步解冻。此前,莫里森政府时期,澳大利亚紧跟美国对华政策,导致两国关系跌至低谷。从贸易限制到外交争端,双方矛盾不断。然而,阿尔巴尼斯上台后,澳大利亚调整策略,逐步取消对华贸易壁垒,经贸合作逐步恢复,政治对话也重回正轨。黄英贤与王毅的此次会谈,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。
澳大利亚为何选择修复对华关系?答案在于经济。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,约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就业岗位依赖对外贸易,其中四分之一的出口产品流向中国。这一规模超过澳大利亚对美国、日本、韩国出口的总和。阿尔巴尼斯曾公开表示,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对保障澳大利亚就业至关重要。这句话点明了核心: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性无可替代。
澳大利亚以资源型经济为主,铁矿石、天然气、农产品等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。失去这一市场,将对澳大利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。因此,黄英贤在会谈中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,并表达深化合作的意愿,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判断。
尽管中澳关系在经济层面持续升温,但在安全领域,双方仍存在分歧。澳大利亚政坛内部有一种观点认为,中澳关系应保持“经济热、政治冷”的模式。即在经济上与中国深化合作,保障国家利益;在安全领域,则需与美国等传统盟友保持一致,以应对所谓的中国“挑战”。这种“挑战”主要指中国在印太地区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,以及对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,这被澳大利亚视为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威胁。
过去几年,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多次追随美国,在南海、东海及台海周边采取行动。例如,澳大利亚的反潜巡逻机多次配合美国,在中国周边进行抵近侦察。2024年9月,澳大利亚军舰还与日本、新西兰舰艇联合擅闯台湾海峡,引发广泛关注。这些行动表面上支持美国,实则也是澳大利亚在国内鹰派压力下,试图在安全领域展现强硬姿态。
然而,这种“经济靠中国,安全靠美国”的策略充满矛盾。经济上与中国深度绑定,安全上却追随美国对华施压,这种分裂的立场让澳大利亚在国际舞台上进退两难。
特朗普上台后,美国对亚太盟友的政策发生显著变化。他对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加征关税,引发盟友不满,同时在安全问题上不断施压。据报道,美国要求盟友增加军费开支,并在敏感问题上做出明确承诺。例如,五角大楼近期向日本、澳大利亚施压,要求它们在台海冲突的假设场景下明确是否会军事介入。这种要求直白且强势,但澳大利亚的回应异常坚定。
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明确表示,澳方不会参与美国假设的“对华冲突”。澳大利亚为何敢于对美国说不?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首先,台海问题对澳大利亚并非核心利益。澳大利亚虽然是美国盟友,但其战略重点在于经济稳定和区域安全。卷入大国间的军事对抗,尤其是台海这样高风险的冲突,对澳大利亚来说得不偿失。近年来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和中远程打击能力显著提升,任何试图介入台海的外部势力都将面临严重后果。澳大利亚显然不愿为非核心利益冒险。
其次,美国的政策正在削弱盟友信任。特朗普的“美国优先”政策让盟友感到被工具化。加征关税、要求增加军费、逼迫在敏感问题上表态,这些做法让澳大利亚等国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。澳大利亚此次拒绝美国的要求,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,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。
最后,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关键。中国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,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,还包括军事和外交影响力。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让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日益明显,无论是海空作战能力还是区域控制能力,都展现出强大威慑力,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,与中国对抗并非明智选择。
对于中国而言,当前局势提供了重要机遇。中澳关系的回暖表明,中国的经济吸引力正在转化为外交优势。在亚太地区,美国的盟友体系出现裂痕,而中国的稳健策略正在逐步填补这一空间。无论是台海问题还是南海问题,中国的底气来源于实力。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坚实后盾,也让任何试图挑衅的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。
总的来说,澳大利亚在此次会谈中的积极表态,以及对美国要求的果断拒绝,是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。未来,中国的综合实力将继续为其赢得更多主动,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,也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的智慧与担当。
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